在坪洲永興街,有一間充滿歷史痕跡的老舖——超記瓷器。店主林太坐在店鋪深處,架一副老花鏡,就著頭頂垂下的一盞吊燈,在小巧的茶杯上一筆一畫勾勒出花鳥魚蟲。店鋪的貨架上擺滿了描畫著精美圖案的瓷器,這些作品都出自林太和她已經過世的丈夫林師傅之手。
「超記瓷器」店舖裡,林太正在工作。 攝:Sue Xie
在潔白瑩潤的瓷器上,用毛筆沾取礦物顏料,以國畫筆法描畫各色花卉、人物、動物,再經高溫燒製,便是源起自明清時期的廣彩「釉上彩」。「好多人不明白,說我們做的是陶瓷,那種是釉下彩。我們這種是不一樣的做法。」如今在香港仍然堅守這門手藝的,除了有著九十多年歷史的粵東陶瓷廠,便只剩下這間深居離島,30呎見方的超記瓷器。「做這一行,賺不了錢的。」林太不溫不火地說道,手中的毛筆穩穩地畫出纖細的線條。
林太用毛筆在白瓷茶杯上畫上圖案。 攝:Sue Xie
時勢之下的變通
坪洲島有著深厚的工業歷史,鼎盛時期島上曾有上百間大小工廠。時至今日,這些工業廠房早已式微,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工業遺址。而超記瓷器廠,是坪洲島上碩果僅存的工業見證。
說是「瓷器廠」,其實超記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從工廠轉向家庭作坊模式。1975年,林氏夫婦二人在坪洲租了工廠做手繪瓷器,七十年代末超記達到鼎盛,曾有三個廠房,雇用超過30個工人。「瓷器賣到去中環、尖沙咀,生意最好是赤柱。」後來因香港工業轉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後來自大陸的競爭,坪洲的工業廠房紛紛關門,超記亦退守一家小店面,林師傅需要外出打工養家,林太則留守老舖。
隨著坪洲島的發展,超記的客源越發稀少。2005年,夫婦二人萌生結業念頭,當時還是香港藝術學院陶瓷系學生的藝術家李綺薇得知後,主動提出和林氏夫婦合作,共同分擔租金,還教他們開辦彩瓷體驗班,運營社交媒體招募學員。超記得以留存。
「我快八十歲啦,哪裡會搞這些(社交媒體)東西?」如今李綺薇幫林太運營超記瓷器的Facebook專頁,招募學員、分享工作坊相片和資訊,通知林太開班教學;林太則幫她打理在店鋪裡寄賣的陶瓷工藝品。因此在超記可以看到有趣的一幕:左邊是傳統的彩繪瓷器,右邊則是各種陶瓷、紮染布藝等手工藝品,還有香港當紅偶像團體Mirror的周邊產品。通過開彩瓷體驗班,林太經常同學員打交道,「他們都是年輕人,好像我自己都變年輕了。」她笑著說道。
瓷器店內掛著社交媒體二維碼。 攝:Wing Wu
坪洲生活之變化
林太在坪洲島住了五十多年,見證著這裡人和事的變化。七八十年代的坪洲島工業旺盛,島上的居民幾乎都是工廠的員工,低頭抬頭都是熟悉的鄰里街坊。「那些太太早上買完菜,就去廠裏上班,家家戶戶都是這樣,」林太回憶,「那個時候晚上都不用關門睡覺的,整個島都好平靜。現在要關門睡覺啦。」如今遷居坪洲的人越來越多,林太感慨和鄰里的關係不復從前那般密切,但坪洲島上的人情味總比其他地方都要來得更加濃厚。「在這裡見面都會點頭打招呼,不像外面隔壁鄰居都好像不怎麼認識。住在這裡都覺得挺開心的。」
位於坪洲永興街,超記瓷器店舖的側面牆。 攝:Sue Xie
Comments